IT门户, 中国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行业资讯平台--公众IT
新闻来源:互联网资料整理       发布时间:2023/4/6 2:28:53       共计:4623 浏览

  一、《民法典》中房产是不可以“交付”的


  1、动产的物权才以“交付”为标准。


  《民法典》:


  “第二百二十四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不动产的物权以“登记”为标准。


  《民法典》:


  “第二百零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前面我们分析《民法典》下房产税纳税人的判断结论:


  1、进行登记、有权属证书的,属于房产税条例规定的“产权所有人”,是纳税人。


  2、房产没有登记、没有权属证书,属于房产税条例规定的“产权未确定”,应该由使用人缴纳。


  三、房产税“交付”标准存在的问题。


  1、具体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3〕89号)第二条第一项:


  “(一)购置新建商品房,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次月起计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2、出现的问题


  按照以上规定,如果购置新建商品房已经登记、有权属证书,但没有“交付”,就不需要缴房产税。


  这有可能被纳税人用于避税。


  四、“交付”标准出现问题的根源分析


  1、国税发〔2003〕89号文件的违法规定


  “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商品房征免房产税问题


  鉴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商品房在出售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是一种产品,因此,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的商品房,在售出前,不征收房产税;但对售出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已使用或出租、出借的商品房应按规定征收房产税。”


  2、根源分析


  房产税纳税人是按照“登记”和“权属证书”来确定:


  已登记、有权属证书,产权人是纳税人。


  未登记、无权属证书,使用人是纳税人。


  但国税发〔2003〕89号给出的理由是,“商品房在出售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是一种产品”


  由此判断:“在售出前,不征收房产税”。


  这个判断与房产税条例的规定抵触。


  3、房产税条例第五条第五项(“下列房产免纳房产税:”):“五、经财政部批准免税的其他房产。”


  国税发〔2003〕89号文件,应该不是财政部的规定。


  五、国税发〔2003〕89号的另一项不严谨规定


  国税发〔2003〕89号第二条第三项:


  “(三)出租、出借房产,自交付出租、出借房产之次月起计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如果出租房产已经登记、有权属证书,则在出租前就应该缴纳房产税。


  只是从出租开始,按照租金计征而已。


  显然,这里,“交付出租”,才征收房产税的规定是不严谨的。

1.从价计征的计算

从价计征是按房产的原值减除一定比例后的余值计征,其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年税率1.2%

2.从租计征

从租计征是按房产的租金收入计征,其公式为:

应纳税额=租金收入×12%

没有从价计征的换算问题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将原有房产用于生产经营,从生产经营之月起,缴纳个人房产税。其余均从次月起缴纳。

征收税率

1.按房产余值计征的,年税率为1.2%。

2.按房产出租的租金收入计征的,税率为12%。但对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用于居住的,可暂减按4%的税率征收个人房产税。

民法典对房屋买卖要不要交房产税没有规定,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征房产证,所以房屋买卖不需要交纳房产税,但需要交纳契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是指下列行为: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和交换;


(三)房屋买卖;


(四)房屋赠与;


(五)房屋交换。


前款第二项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


第三条 契税税率为3—5%。


契税的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幅度内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房产税是对现有的房产进行纳税,就是以房子作为纳税对象,按照房子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房子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房产税的新规简单的来说就是阶梯式征收,超面积部分缴纳税款。新房产税的力度是比较大的,极大的增加了炒房者持有房产的成本,真正做到了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理念。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IT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