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第二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360 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的一番表态引发行业关注 ——360 计划于本月正式推出两款 AI 硬件新品:AI 录音笔与带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这一布局不仅是 360 在消费级 AI 硬件领域的重要落子,更通过 “显示功能刚需化”“录音笔场景智能化” 的差异化设计,直指当前智能穿戴设备 “功能同质化” 的行业痛点,为用户带来更具实用性的交互体验。
不同于传统录音笔仅满足 “语音转文字” 的基础需求,360 这款 AI 录音笔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场景化智能分析能力,将录音工具升级为 “会议 / 访谈 / 学习的智能助手”。
-
多场景自动适配
内置场景识别算法,能根据环境音、对话频率自动判断场景类型(如商务会议、课堂讲座、一对一访谈),并匹配对应的处理逻辑:
-
会议场景:自动区分发言人(支持 10 人以上声纹识别),提取决策事项、待办清单并标记优先级;
-
讲座场景:识别专业术语并自动关联知识库,生成 “名词解释 + 核心观点” 的笔记摘要;
-
访谈场景:捕捉被访者的情绪关键词(如 “犹豫”“强调”),在文字稿中标注重点关注片段。
-
与纳米 AI 搜索深度联动
周鸿祎特别提到,录音笔功能将同步更新至 360 “纳米 AI 搜索” 中,实现 “录音内容即搜即用”。例如,用户在会议中录下 “Q3 市场预算方案”,无需手动整理,即可通过手机 / 电脑端的纳米 AI 搜索直接调取相关段落,并自动关联历史邮件、文档中涉及 “市场预算” 的内容,形成完整信息链,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
轻量化编辑与多端同步
支持语音指令修改(如 “删除最后 30 秒内容”“将‘产品 A’统一替换为‘新品 A’”),生成的文字稿可一键同步至微信、Notion、石墨文档等常用工具,避免 “录音存了就忘” 的尴尬。
针对当前智能眼镜 “功能与耳机重叠” 的行业困境,周鸿祎明确提出:“显示功能是智能眼镜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设计思路直指用户对 “信息可视化” 的刚需,通过屏幕交互创造智能耳机无法替代的场景价值。
-
提词器刚需场景全覆盖
无论是商务演讲、直播带货还是课堂授课,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预设提词内容,智能眼镜的镜片显示屏将以 “半透明悬浮文字” 呈现,文字大小、滚动速度可通过头部微动(如点头加速、摇头减速)或语音指令调节,避免 “忘词卡壳” 的尴尬,同时保持与听众的眼神交流。
-
实时翻译:打破语言壁垒的 “可视化沟通”
在跨境会议、涉外接待等场景中,对方的语音将被实时转写为文字(支持 20 + 语种互译)并显示在镜片上,用户无需频繁低头看手机翻译 APP,沟通流畅度提升 60%。相较于智能耳机的 “语音播报翻译结果”,文字显示更便于核对细节,尤其适合专业术语较多的商务沟通。
-
轻量信息推送:减少手机依赖
支持来电姓名、短信摘要、日程提醒等信息的极简显示,用户抬眼即可获取关键内容,无需掏出手机。例如,通勤途中收到工作消息,眼镜屏幕仅显示 “紧急:关于项目 A 的修改意见”,避免完整内容泄露,兼顾效率与隐私。
从周鸿祎的解读来看,360 这两款 AI 硬件的定位清晰指向 **“职场效率工具”**,聚焦商务人士、教师、内容创作者等对 “信息处理 / 实时交互” 有高频需求的人群。其产品逻辑也为行业提供了启示:
-
智能硬件不应盲目堆砌功能,而需找到 “不可替代的场景刚需”(如录音笔的场景分析、眼镜的显示功能);
-
AI 技术的价值需通过硬件载体落地,形成 “软件算法 + 硬件终端” 的协同体验(如录音笔与纳米 AI 搜索的联动)。
360 即将推出的 AI 录音笔与智能眼镜,以 “解决实际问题” 为核心设计理念 —— 录音笔让信息记录从 “繁琐整理” 变得 “智能可用”,智能眼镜则通过显示功能创造独特交互场景。正如周鸿祎所言,真正的智能硬件不应是 “炫技”,而应是 “让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离不开”。这两款产品的登场,或将重新定义用户对 “AI 穿戴设备” 的实用性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