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企业借助AI工具生产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但随之而来的,是关于AI生成素材版权和合规使用的新挑战。近期,国内外平台陆续推出了针对AI内容的版权新规,尤其是人脸商用的风险规避和Fliki等AI工具的内容标注要求,成为创作者和企业不可忽视的合规红线。本文将为你深入解析这些新规的核心内容、实际应用中容易踩的坑,以及如何安全高效地利用AI素材进行商业创作,让你的内容既创新又合规。
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无论是AI绘画、AI视频配音,还是AI文案写作,相关工具都让内容生产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但与此同时,版权纠纷、肖像权侵权、虚假内容传播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为了规范行业,保护原创和被创作者的权益,主流平台和监管机构对AI生成内容的使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合规要求。
在AI生成图片、视频等素材时,人脸元素是最容易涉及法律风险的部分。很多AI工具会根据真实照片训练模型,生成看似“虚构”的人物形象,但这些形象往往与真实人物高度相似,甚至直接“撞脸”。一旦用于商业用途,就可能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甚至引发高额索赔。
当前主流平台的做法包括:
对于企业和个人创作者来说,最安全的做法是:避免在商业项目中使用未授权的AI人脸素材,如必须使用,建议选择平台提供的可商用虚构人脸,或者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肖像授权。
随着AI内容越来越逼真,平台和监管机构对AI生成内容的标注要求也在提升。以Fliki为例,作为全球知名的AI文本转视频工具,Fliki近期在其服务协议中增加了AI内容标注的强制要求。
具体来说,使用Fliki生成的视频、音频等素材,在商用或对外传播时:
不按规定标注,轻则内容下架、账号受限,重则面临版权投诉或法律责任。因此,合规标注已成为AI内容商用的必备动作。
想要安全、高效地使用AI生成素材进行商业创作,以下几点务必牢记:
Q1:AI生成的“虚构人脸”就一定安全吗?
A:理论上虚构人脸不会与现实人物重合,但极端情况下也可能与某些真人相似。建议使用平台官方“可商用”标签的素材,并保留生成记录以便溯源。
Q2:Fliki标注可以用中文吗?
A:可以。只要能清晰传达“AI生成”这一事实,采用“本视频/音频由AI生成”等中文标注即可。但如平台有英文要求,需双语标注。
Q3:自用AI素材是否也要标注?
A:如果内容仅限于内部使用或学习交流,一般无需强制标注。但一旦涉及对外传播或商业用途,必须按规定添加AI生成标识。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AI生成内容的真假难辨,相关的合规和版权要求也会持续升级。未来,平台将进一步加强对AI内容的识别和管理,甚至可能引入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内容溯源。对于内容创作者和企业而言,主动学习和遵守AI内容合规规则,不仅是规避风险的需要,更是提升品牌信誉和用户信任的关键。
生成式AI内容的合规新规,特别是对人脸商用风险和Fliki标注的要求,已经成为内容创作与商业运营不可回避的话题。只有深入了解并严格遵守这些规则,才能真正释放AI创作的潜力,安全、合规地推动内容创新。未来,合规与创新并重,将是AI内容发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