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指南出台的背景与意义
在深入解析具体内容前,我们需要了解这份双指南出台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AI教育应用的爆发式增长
自2022年底ChatGPT问世以来,生成式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
-
全国超过65%的中小学教师报告在备课或教学中使用过AI工具
-
约40%的初高中学生承认在完成作业时使用过AI辅助
-
教育科技市场涌现出数百款针对K-12阶段的AI教育应用
-
多地教育部门开展了AI教学应用试点,但缺乏统一标准
-
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AI存在大量困惑
这种快速而混乱的发展态势,迫切需要权威指导来规范和引领。
双指南的核心定位
教育部发布的这份双指南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定位:
-
双轮驱动:同时关注"应用促进"和"风险防控"两个维度
-
实操性强:提供具体可行的实施建议,而非抽象理念
-
分层设计:针对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和家长分别提供指导
-
发展视角:强调AI是教育发展的助力工具,而非威胁
-
前瞻性:为未来3-5年AI教育应用发展预留空间
这种平衡而前瞻的定位,体现了教育部对AI教育变革的深刻理解。
生成式AI教学应用指南的核心内容
双指南的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了如何有效地将生成式AI融入K-12教学过程:
学科教学中的AI应用场景
指南明确了各学科中AI应用的优先场景:
-
语文学科:作文指导、阅读理解辅助、文学作品分析
-
数学学科:解题思路生成、个性化习题创建、数学概念可视化
-
英语学科:口语练习伙伴、写作反馈、文化背景解析
-
科学学科:实验设计辅助、科学概念解释、模拟实验
-
综合学科:项目学习辅助、跨学科知识整合、资料收集与整理
指南特别强调,AI应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教师的核心教学职责。
教师AI能力分级培养路径
指南设计了教师AI能力的四级发展路径:
能力等级
|
核心能力描述
|
培养目标
|
L1-基础应用级
|
能使用AI工具辅助备课、批改作业、生成教学资源
|
100%教师达到
|
L2-教学融合级
|
能设计AI辅助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AI
|
80%教师达到
|
L3-创新应用级
|
能开发AI教学新模式,设计AI素养培养课程
|
30%教师达到
|
L4-引领发展级
|
能参与AI教育应用研究,引领区域AI教学改革
|
5%教师达到
|
指南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到2026年底前,完成所有K-12教师的AI基础能力培训。
学生AI素养培养目标
指南首次明确了K-12阶段学生的AI素养培养目标:
-
小学阶段:认识AI的基本概念,了解AI应用的基础伦理,能在指导下使用简单AI工具
-
初中阶段:理解AI的基本原理,掌握AI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形成初步的AI伦理意识
-
高中阶段:掌握AI与学科学习的融合方法,具备AI信息辨别能力,形成负责任的AI使用习惯
指南建议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将AI素养培养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或跨学科教学中。
AI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为规范AI教学资源建设,指南提出了"五性"标准:
-
适切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标准要求
-
准确性:内容准确无误,避免AI生成的虚假信息
-
安全性:不含有害内容,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
互动性:支持师生互动和个性化学习
-
开放性:便于教师二次开发和本地化适配
指南鼓励建立区域性AI教学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生成式AI风险防控指南的关键要点
双指南的第二部分聚焦于AI应用过程中的风险防控:
学生数据保护的严格标准
指南对学生数据保护提出了严格要求:
-
最小化原则:只收集必要的学生数据,禁止过度采集
-
知情同意:使用AI系统前必须获得家长明确授权
-
数据隔离:学生数据不得用于商业目的或模型训练
-
本地处理:优先采用能在本地处理数据的AI解决方案
-
定期审计:学校应定期审计AI系统的数据使用情况
指南明确禁止将含有学生个人身份信息的数据输入公开的AI系统。
AI工具准入评估框架
指南建立了校园AI工具准入的评估框架:
-
安全合规性: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数据安全要求
-
内容适宜性:具备有效的内容过滤和安全防护机制
-
教育价值: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价值
-
可控性:学校能够管理和监督其使用过程
-
透明度:供应商提供清晰的数据处理和算法说明
指南建议各地教育部门建立AI教育工具白名单制度,指导学校选择合适的产品。
作业与评价中的AI使用规范
针对备受关注的作业问题,指南提出了明确规范:
-
明确边界:教师应明确告知哪些作业允许使用AI、哪些不允许
-
过程导向:设计重视思考过程而非最终结果的作业形式
-
引导声明:鼓励学生在使用AI辅助完成作业时进行说明
-
能力培养:教导学生如何有效提问和验证AI回答
-
多元评价:建立适应AI时代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指南强调,禁止简单地将"是否使用AI"作为评判学生作业好坏的标准。
AI伦理教育与责任意识培养
指南特别强调AI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
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在使用AI时的学术诚信意识
-
批判思维:训练学生对AI生成内容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
版权意识:教育学生尊重AI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问题
-
依赖警惕:防止学生过度依赖AI而减弱自主思考能力
-
社会责任:引导学生理解AI使用的社会影响和责任
指南建议学校开设专门的AI伦理课程或将其融入现有课程体系。
学校AI治理体系构建指导
双指南还提供了学校层面的AI治理体系构建方案:
学校AI管理组织架构
指南建议学校建立三级管理架构:
-
决策层:由校长牵头的AI教育应用领导小组,负责政策制定
-
执行层:由信息技术部门和教学部门组成的工作组,负责具体实施
-
监督层:包含教师、家长和专家的AI伦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
这种架构确保了AI应用的科学决策、有效执行和合理监督。
AI应用的阶段性推进路线
指南提出了四阶段推进策略:
-
试点探索期(3-6个月):选择少数教师和班级进行小范围试点
-
规范推广期(6-12个月):总结试点经验,制定校本规范,扩大应用范围
-
深度融合期(1-2年):AI与教学深度融合,形成学校特色应用模式
-
创新发展期(2年以上):探索AI教育应用创新,参与区域经验推广
指南强调,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师生特点,合理确定推进节奏。
家校协同的AI素养共育机制
指南特别强调了家校协同的重要性:
-
家长培训:定期开展家长AI素养培训,消除认知误区
-
沟通机制:建立学校AI应用的家长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
-
共育协议:制定家校AI教育共育协议,明确各自责任
-
示范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AI使用观念,为孩子作表率
-
资源共享:向家长提供适合家庭使用的AI教育资源和指导
指南建议学校将AI素养纳入家长学校课程,帮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AI素养培养中。
区域推进与支持保障措施
双指南最后部分提出了区域层面的推进策略和保障措施:
区域AI教育资源平台建设
指南建议各地教育部门建设区域AI教育资源平台:
-
资源汇聚:整合优质AI教学资源,建立共享机制
-
技术支持:提供AI教学工具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
-
安全保障:建立统一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
-
研究支持:支持AI教育应用的实践研究和创新探索
-
经验推广:收集和推广优秀AI教育应用案例
指南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AI教育创新实验区,探索未来教育发展模式。
教师AI能力培训体系
指南详细规划了教师培训体系:
-
分层培训:根据教师AI能力水平,提供差异化培训
-
实践导向: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避免纯理论培训
-
校本研修:鼓励学校开展校本AI应用研修活动
-
专家引领:建立区域AI教育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指导
-
激励机制:将AI能力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
指南要求各地在2026年前完成区域内所有K-12教师的基础AI能力培训。
评估与调整机制
指南强调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
定期评估:每学年对学校AI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
多元指标:从技术、教学、管理等多维度设计评估指标
-
数据分析:基于数据分析评估AI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
问题反馈:建立问题快速反馈和处理机制
-
动态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推进策略
指南建议各地教育部门建立AI教育应用监测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优化。
结语:拥抱变革,理性前行
教育部2025年发布的这份《K-12学校生成式AI教学应用与风险防控双指南》,体现了我国教育系统对AI技术的前瞻把握和理性应对。它既不盲目排斥新技术,也不盲目追捧;既看到了AI对教育的革命性机遇,也充分认识到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这份指南提供了清晰的行动路径:如何在保障安全和伦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生成式AI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对家长而言,它也提供了理解和参与孩子AI素养培养的基本框架。
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深入,这份指南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但其核心理念将长期指引我国K-12教育在AI时代的发展方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育目标为导向,理性拥抱技术变革,培养能够在AI时代创造性生活和工作的新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