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微缩冰山可以使用白色粘土和蓝色食用染料制作。首先将白色粘土按照所需尺寸和形状塑成冰山的底部和山顶,并在山顶处用小刀刻出冰山的形状。
然后将蓝色染料加入一些水中,涂抹在白色粘土上,再用海绵或刷子轻轻涂抹,使其呈现出冰山的颜色和纹理。
最后将两个部分用适当的胶水粘合在一起,让其完全干燥即可。这样制作的微缩冰山不仅可以用于模型制作,还可以作为装饰品使用。
冰山模型简称“冰山理论”,它把组织文化素质形象地描述成一座冰山,水面之上裸露出的我们能看见的冰山,称为显性文化硬性的管理技能,即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严格的等级管理机制体系;水面之下的部分称之为隐性文化,很难被直观看到,即组织文化,也可称为软性文化,比如对员工的关心信任和重视,对顾客的依赖和责任等。
正如冰山上面部分对外界的威胁是很小的,而最具影响力和最大威胁的是海水下面部分的冰山,在推动组织发展中占据很大作用。组织文化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最强劲动力和组织核心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冰山之下的隐性文化对组织核心竞争力提升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冰山理论的启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人的心理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正是那看不见的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底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类的行为,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决定着人的成长发展等等。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197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麦克里兰博士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对素质的概念作了非常形象和深刻的解释:一个员工的素质就好比一座冰山,技能和知识只是露在水面上冰山的一小部分,他的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这些东西看不到,但是这些看不到的方面对他能否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应该说从具体的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规律的阐释到运用于人的成长与创造,“冰山理论”越来越深刻着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们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
一、对人的评价和了解要全面
我们对于一个人的了解与评价,很多时候只是看到了他浮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对真正决定他成长与发展的“八分之七”却视而不见。
现在的教师招聘重学历、重证书,这均是指向过去的显性因素,而决定教师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隐性因素,如态度、能力、潜力、价值观等却被人们所忽略。
微软公司对他的员工提出了以下要求:
(1)对自己公司的产品抱有极大的兴趣;
(2)以传道土般的热情和执着打动客户;
(3)乐于思考,让产品更接近客户;
(4)具有远见卓识,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5)与公司制定的长期目标保持步调一致;
(6)学习经营管理之道,关注企业发展;
(7)密切关注和分析公司的竞争对手;
(8)有效利用时间,用大脑去工作;
(9)员工必须具备的美德:忠诚、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热情、敬业、责任心。
如今,有多少教师陷在可怕的职业倦怠之中而无法自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育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这缺少激情与理想的群体怎能铸就教育的辉煌?
路遥曾经说过:“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无法想象没有对教育深切的热爱,没有执著的信念,没有刻苦的精神,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教师可以成就关于教育的梦想。
一位教师的知识、行为和技能等等显性素质,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职称、荣誉证书来证明,可以通过考试来验证。而那些潜藏于水面之下决定教师未来发展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内的“八分之七”隐性素质又有谁来关注?
二、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我们当前的教育是近利而且短视的,只看到学生今天的分数,看不到明天的发展,甚至从初一、高一就开始紧紧盯住高考,教师曾经有言,如果只为高考,完全可以不学语文课本,从学生一入学开学就做高考模拟试卷,起码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会达到某些领导的满意。
看过一则幽默,最应该丢弃的东西里面第一条就是,高中时期所有的课本和笔记。
学生成长的最本质的因素,一直为我们忽略甚至丢弃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育工作者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分数、成绩、知识,更应看到他未来的发展潜力,教育的最佳境界应该是激励并唤醒学生那沉睡在冰山之下的巨大的潜能。
学生内在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与潜能一旦被激活,学习和阅读将成为其内在的自觉习惯,必将产生无可遏止的力量和速度。
我们可以说,那水面之下的巨大的“八分之七”才是学生发展的真正动力。教师的重要工作是关注学生学习的隐性素质,使学生自己产生求学、上进的动力,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奔跑的更快更远,才能登上更高更美的山峰。
一直期待着真正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与教育的出现,或许当我们以“冰山理论”作为参照标准去评价学生、教师及至教育时,这种等待会不再那么漫长。
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当教师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如何才能像中医一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透过他们的问题行为,看到背后的核心的问题所在,像中医一样点中要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要了解冰山理论。冰山理论把每个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比喻成是一座冰山。
这个冰山最上面那一层,就是行为,比如撒谎、攻击、网络成瘾等。教师在看待行为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学生观。其次,要透过行为,看到其内在的心理本质。教师要从最底下的层次一一地往上看。
冰山模型不适用于简单、直接的问题或情况,因为它更适用于复杂且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当面临明确的任务要求或者单一的目标时,使用冰山模型可能会显得过于复杂和繁琐。此外,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使用冰山模型可能会导致过度分析和浪费时间。
因此,冰山模型更适用于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复杂场景,而不适用于简单直接的问题解决。
冰山图心理学主要启发人们从行为和情绪的表面去觉察和认识自己的深层心理需求和成因。
冰山图模型将一个人的素质分为表层和底层两个部分,这一划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在招聘过程中,利用冰山模型可以帮助招聘者对应聘者进行多层次的考察,从而选择到更为合适的候选人。
在培训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重视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深层次因素的培养,这将更有利于促进学习的效果。
冰山模型对于组织管理也有启示,管理者需要关注员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对工作绩效和组织文化的影响。
冰山模型对个人的自我认识和职业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
然而,冰山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底层部分的要素难以准确测量和评估,实际应用中难以区分表层因素和底层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等。因此,在应用冰山模型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冰山理论模型的内容:
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
2、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
4、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
5、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品质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他认为:一个人的素质就好比一座冰山,冰山之上是:技能和知识;冰山之下是:角色定位、自我认知、价值观、品质、动机。胜任力是基于冰山模型来构建的,公司建立胜任力模型,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即:个人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