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那时候的美国处于一个相对低息的周期,只有4%左右的利率,流动性开始涌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在GDP增长 ,以及股市攀升带来的纸上富贵的错觉影响下,拉动消费增长,极大增加企业应收而,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在这些互联网公司身上投放网络广告。
除了盲目跟风以外,就是资本市场逐利和野心,仿佛一夜之间全世界金融市场你美国为赌局,最后走向泡灭。
互联网泡沫不是指互联网本身,而是强加于互联网身上的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以互联网为“题材”,玩一出击鼓传花的游戏,导致附着于互联网的资本市场的金融资产远远超出了互联网本身的价值,形成所谓泡沫并最终破灭。互联网泡沫一直都存在,大规模的破灭则是2001年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崩盘。
《巴伦周刊》上的一篇报道,《Burning Up》。
这篇基于207家互联网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将会有51家网络公司,现金流面临枯竭,而且股价下行+高管套现+投资风险厌恶上升+市场资金缩减+再融资市场的冷却,多重效应叠加下,这些公司的再融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最终将会面临行业的大洗牌,破产加重组。
这篇报道引发了市场了恐慌,所有人才从如梦如幻的错觉中清醒过来,疯狂抛售自己手中的网络股票,市场在挤兑的浪潮下,纳斯达克指数在一年多的时间,跌到了最低点1114.11。
互联网泡沫指的是互联网公司向各个用户推出的互联网服务,但是这都是网上经济的一种,并没有实体经济,所以被称为泡沫,如果出现较大的金融风波,泡沫就会破裂,就会对客户造成严重的资金损失。上世纪就有严重的互联网泡沫,因此倒闭了一些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到达5132.5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
在2000年3月,以技术股为主的NASDAQ(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攀升到5048,网络经济泡沫达到最高点。
1999年至2000早期,利率被美联储提高了6倍,出轨的经济开始失去了速度。网络经济泡沫于3月10日开始破裂,该日NASDAQ综合指数到达了5048.62(当天曾达到过5132.52),比仅仅1999年的数翻了一番还多。
NASDAQ此后开始小幅下跌,市场分析师们却说这仅仅是股市做一下修正而已。股指反转及随后的熊市来临有可能是因联邦政府诉微软案的审理触发的。审理宣布微软为垄断的结果,在正式公布的4月3日的几星期前就开始为外界所广泛猜测。
1.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紧缩。我们都知道98年亚洲金融危机,美联储因此连续降息,增加货币供应。一直到2000年泡沫破裂前夕,2月份,美国CPI超出市场预期,上升到3.2%,之后进一步上升到3.8%,经济过热明显,美联储开始加息,收紧货币。
2.股票供应快速扩张。2000年2月,IPO和增发募集资金达到历史新高单月97亿美金。同时,2000年1月,解禁股票市值达到历史峰值700亿美金。双管齐下,让市场上的股票供应快速扩大,让市场一时难以承受。
3.互联网企业发展模式并不成熟。虽然美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最早,美国也是以信息技术为国家战略,但是当时的技术水平,基础建设都不够,用户体验差,互联网公司的业绩并没有出现爆炸性增长,通俗的说,就是互联网企业的收入,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快。
当时的互联网企业还在摸索期,大多数都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和发展优势。甚至当时网络上经常出现各种病毒肆虐,比如千年虫。。等等。让互联网企业有点措不及防,影响企业稳定收入。
4.2000年4月,美国联邦法官判定微软违反《反垄断法》,要求将微软拆分。虽然之后微软推翻判决,逃过一劫。但作为纳斯达克的一哥,市值占了纳斯达克整体市值的10%,同时是高科技的龙头公司。这次的一劫让投资者产生了负面情绪。
由于互联网的局部正反馈效应,即使用使用人数越多,效应越高,所有互联网中的有优势的企业可以不断扩大优势,最终垄断市场,获得垄断利润。
最好的例子就是微软,互联网企业开始会有大量亏损,但只要有足够大的用户基数,通过盈亏平衡点后就可以有垄断利润。
所以在2000年左右美国纳斯达克的股票飞涨,就是因为投资者对庞大垄断利润的预期。
2002年微软垄断案打击了投资者信心,政府不允许市场垄断的行为,也就没有垄断利润了,于是2002年纳斯达克暴跌,称为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结果就是后来大量互联网企业破产。